|
悬坠钓(台钓),因所使用的钓组灵敏、上鱼迅速而受到很多钓友的喜爱,围绕着漂、坠、钩三大专题而完成的文章举不胜举,光是各路名家高手对调漂技术的研讨文章就足以让我们初学者眼花缭乱的了。在下试从物理学角度来做个另类一点的分析,其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妥当之处,希望各位钓友能给予指出,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对处于懵懂状态的初学者有所启示。 认知鱼漂的基本要素 当今的钓鱼鱼漂可谓琳琅满目,光是以不同形状的漂尾、漂身、漂脚三段组合就可以演化出种类繁多、性能各异的漂种,让人有无从选择之感。然而万变不离其中,一支鱼漂表现出来的漂相最终取决于它的浮力、重力、阻力、浮力点、重力点等根本要素。所谓漂相正是这几大要素构成的力学模型的运动形态,研制者无不围绕着这个核心深研广探,期望达到能使垂钓者更加易于感知辨别的最佳鱼漂动态。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就可以摈弃大量毫无价值的商业化炒作噱头,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抓住要点进行合理的选择。 鱼漂的三段结构 1.漂尾。主要影响因素是长度、直径、自重和重心。长漂尾有更大的浮力增量范围及更长时间的动态标示(钓饵沉底过程),所以适合钓浮及钓过程时使用。但漂尾的加长同时也带来了鱼漂重心升高的负面影响,较合理的鱼漂漂尾应该是变径设计的,尖部相对比较细弱,这样有利于降低漂尾的重心,这点对鱼漂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影响甚大。另外变径漂尾也能有效地起到放大信号的作用,有助于钓手提高把握鱼讯的能力。粗漂尾一般也是空心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单位漂目的浮力和提高可视度,它以降低灵敏度和削弱抗风能力为代价来减低饵料重量误差对漂目的影响,不适合钓小个体对象鱼。至于漂尾质地的软硬对鱼漂性能的影响并无物理意义上的根据,个人认为无关紧要。 2.漂身。主要影响因素是漂形和比重,按目前常见的有针对性设计思想的漂形来看,我暂且把它分为三类,即烛型、船型和菱型(如图1)。漂身的形状是鱼漂力学框架的核心部分,其中包含了对鱼漂性能影响巨大的浮力点、切水阻力(可分为径向切水阻力、上轴向切水阻力、下轴向切水阻力)、漂体表面摩擦阻力、抗涡流能力等要素。而漂材比重则影响着鱼漂的稳定性、对鱼讯反应的延滞程度(灵敏度)、抗干扰能力等等。 3.漂脚。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长度、重心、重量和比重,所谓材质的分类(钢、碳、竹)正是以优化这个参数为目的的。习惯上以鱼漂的翻身快慢为主要衡量指标,但我认为除非密度奇高的竞技钓需要及时捕捉钓组非平衡状态下的鱼讯,漂脚的长度和重心对整支鱼漂的影响力应该更为重要,加长了的和重心偏移了的漂脚能有效地增大鱼漂重力点和浮力点的间距,有助于使鱼漂运动状态更为沉稳易于把握。现代流行的半钢脚(比全钢脚更合乎降低重心的设计思想)正是体现了这种观念。 鱼漂翻身状态的力学模型 如图2所示,浮漂入水后主要受到漂尾、漂身、漂脚的重力,漂身、漂尾的浮力,钓组的牵引拉力,漂身的摩擦阻力和切水阻力的作用,它们在鱼漂还没有运动到垂直平衡状态时存在一个扭矩,正是这个扭矩使得鱼漂作所谓的翻身运动,我们可以将这个运动简化为以浮力点为轴心转动并随浮力点匀速下沉(近似)的一个力学模型。如果按方向将这些力矩分成动力矩和阻力矩,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鱼漂形状对鱼漂翻身运动的影响,如漂脚越长重力点距浮力点越远翻身就越快,反之漂身越长漂身的摩擦阻力矩和切水阻力矩越大翻身就越慢。浮力大小则对浮漂翻转没有影响。由于漂身的材质比重很轻,重心点与浮力点距离非常小,因此漂身重量也并非是翻身速度的主导因素。由此可见,如果排除漂脚材质因素,菱型长脚漂翻身最快,烛型短脚漂最慢,常用的普通船形漂居中。漂体表面越光滑,翻身越快。漂身材质比重对翻身速度影响甚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