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张图所表达的是:在理想状态下,忽略线重,水深不变,挂饵钓组在从状态1(上饵悬垂、下饵切底)到状态5(铅坠+8字环切底)以后这个过程中,水线调目的变化(即使水线逐渐伸张,也就是向上逐渐调漂)所引起的浮漂露出水面目数(水面上视标所示目数)变化的关系曲线图。在这个过程中,双饵及铅坠(包括8字环)的受力及姿态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并随着水线加长表现出几个主要状态,即:状态1、状态2、状态3、状态4、状态5、状态6。 状态1:铅坠、上饵悬垂,下饵切底(不是触底,也不是轻触底,水底对下饵的支持力为0); 状态2:铅坠、上饵悬垂,下饵完全着底,下饵子线拉力为零; 状态3:铅坠悬垂,上饵切底,下饵完全着底,子线弯曲; 状态4:铅坠悬垂,上饵完全着底,子线拉力为零,下饵完全着底,子线弯曲; 状态5:铅坠切底(实际是8字环切底),上、下饵完全着底,子线完全着底; 状态6:铅坠完全着底,上、下饵完全着底。 从状态1至状态2过程中(第1区间):随着水线伸长,下饵开始对水底产生压力,即下饵重力的一部分被水底所承担,钓组向下的下沉合力减小,于是浮漂上浮,直到与减小了的下沉合力达到平衡,上浮的目数与水线所调目数相同。水线继续伸长,当浮漂产生的浮力减小了下饵重(此“饵重”为钩+饵的真实重力减去自身水对它浮力)的2分之1时,下饵开始倾倒,这时水线虽然伸长,但视标目数不变,因为倾倒过程中钓组整体下沉力不变。水线继续伸长,当饵倾倒到切底以后,另2分之1饵重又渐渐被水底所承担,于是浮漂又开始上升,水上目数开始增加,且增加量与水线伸长量相等。这种情况延续的状态2为止。 从状态1开始到状态2为止,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饵的倾倒,使得水线延长的总长度要长于视标上升的总长度,表现出在中间一段调目时,水面上视标目不变的现象,这一段的长度等于或小于饵的高度。而水面上视标变化的目数则等于饵重的目数。因此,这一段过程中,水线总的伸长长度为:饵重的目数 + 饵的高度目数,但实际情况要小于这个长度。 从状态2至状态3过程(第2区间):当水线伸长使钓组到状态2时,下饵重完全被水底所承担,因此在以后的水线调目过程中,下饵对钓组不再产生影响。这时水线继续伸长,由于上饵与水底之间有一定距离(两饵间距),在上饵下降过程中,钓组的力平衡保持不变,所以视标水上目数将保持不变,直到钓组到状态3的状态为止,水线的伸长总量为两饵间距长。 从状态3至状态4过程中(第3区间):此过程变化与第1区间变化过程相同,这里不再重述。 在经过第1、2、3区间的变化过程中我们发现,从状态1变化到状态4时,视标水面目数变化的总目数为两饵重的目数,水线伸长总长为:小于或等于两饵间距 + 两饵重目数 + 小于或等于两饵高度。 从状态4至状态5过程(第4区间):到状态4时,双饵的重量已完全被水底承担,这时整体钓组的浮力主要用来平衡浮漂自身和铅坠、8字环的重力。由于此时已经达到了浮重力平衡状态,水线伸长只是用来降低铅坠至水底的高度,所以水面视标目不变,而水线要伸长短子线长度,才能使铅坠切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