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悬坠钓法1965年始在中国台湾地区流行,至1991年传入大陆地区后,引起全中国钓鱼技术的飞跃发展。然而,悬坠钓能否横扫天下,目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本期起,本刊将重点报道“悬坠”的优缺点和各地改革与创新的成果。欢迎广大读者和钓友参与。从4月17日到5月10日,笔者一路采访观察了福建泉州、福州、浙江苍南、长兴、江苏无锡、常熟、昆山、句容等地的钓鱼比赛和大众钓鱼情况,发现从城市到乡村,滋生池钓的悬坠钓法(包括竿长、线组结构,用饵和操作方法)至少有十种版式,池塘、河道、溪流和湖泊、水库,不同水域在子线配置,钓饵炮制,竿线运用,浮标调整和抛钩提竿上体现着不同的地方特色;又因环境、气候不同而在同一对象鱼身上折射着不同的个性和追求。“悬坠”颠覆了陈旧的钓鱼观念,也颠覆了“台钓”。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种由中国台湾人根据日式钓组特点,总结并提升为池塘钓鲫专用技术的钓鱼方法在大陆出现了。它以悬坠为特征,相关内容还包括:把钓线分为两部分,坠下称子线,坠上称母线,子线细,母线粗,钓线全长超过竿长20厘米~30厘米;分叉的两根子线各绑一枚鱼钩,一高一低,差距2~3个钩高;使用现场调制的商品饵;竿长统一,3.6或4.5米;为维系钓组二力平衡和调整两钩在水中的状态,采用造型为流线型的浮标,并以标尖露出水面的高度变化为鱼讯;配备钓箱、支架和遮阳伞等辅助工具,以大致相同的抛钩和扬竿方式使钓鱼成为反映小康生活和体现时代特色,使钓鱼人既能在竞技中得到安慰和满足,又能在休闲中得到快乐和健康。 在钓鱼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并被我们的老祖宗一而再,再而三地灌输了儒家哲学之后,无为而渔,等着鱼上钩和归隐钓鱼就积淀而为传统了。所以几千年来的钓组结构不变,坠子落到水底,非到“羽沉知食驶”鱼拖着浮子游开了是不知道提竿的;看着“一双白鱼不受钓”和“疏鱼池塘鱼避钓”却无计可施。如果韩愈和陆游生活的时代也有悬坠和浮标,那么引钩钓水皮、半水用拉饵,就不把遗憾留给后人了。 “悬坠”颠覆“传统”,首先是技术,其次是改变了守势钓鱼的旧观念。 鲢鳙不咬钩是因为它不吃颗粒、块和条状的钓饵,专摄浮游生物,偶然钓到一条是提竿时被钩尖挂住的。用什么办法把钩塞到鲢鳙嘴里,“传统”动足了脑筋,可是成功经验不多,“悬坠”把这个千年难题解决了。从春到秋,中午水温升高极快,11点之后鲫鱼缄口,不咬钩了,不管换什么饵,坠钩平底钓组歇定了。“传统”解不开这道锁,遂有“西南风钓两头”,“早钓鱼,晚钓虾,中午钓个大王八”一类昏话。坠悬起来之后,离底逮截口,拉饵钓半水,不咬钩的鱼疯抢,午钓无禁区!钓大鱼用粗线、强钩、长竿、甩大鞭,破风抛钩,以强制是一种风格;细线、小钩、软竿,上下提引,以柔克刚是另一种风格,粗犷和细腻各有所长,但没法统一。“悬坠”攻守兼备,能抗风、可御流,擒大拿小,将争论不休的酸、香、腥、臭饵用雾化统一起来;用调整浮标,打浮钓底,攻变层的全泳层钓法攻克了底钓无鱼的难题;长竿遇风,抛钩必受阻,“悬坠”破风,短竿也能钓远,大鱼加失手绳,能控能收,技术溶化了风格。先撒诱饵,等着鱼来,再悠悠垂钩;今天不咬钩,明天再来。片鳞不见是锻炼意志、考验耐力,这种自我安慰式的钓鱼消蚀了斗志,让人充满希望而总是落空。“悬坠”以攻代守,不相信有钓不上鱼,一竿钓两尾,时速超300尾,快节奏成了钓鱼的时代特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