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钓鱼时,常见鲫鱼小心翼翼地吸进饵钩,发现有异物后,立即停食吐钩或扬长而去,再见到了这样的饵钩便不张口,产生了明显的条件反射后果。2008年深秋,我把用蚯蚓钓到的几尾小鱼养在水桶里试验,头三天喂蚯蚓鱼都不张口,第四天小麦穗鱼开始进食,鲫鱼见蚯蚓在嘴边蠕动仍然拒食,第五天依然,第六天早上起来,发现鲫鱼漂浮在水面上,但两尾麦穗鱼却相依为命,一直活到翌年一月底才死去。简单说明了麦穗鱼对蚯蚓形成的条件反射记忆较短(三天)而鲫鱼较长(五天),至死也未进食。从相关资料和垂钓实践中得知,鱼类的大脑进化非常简单,但是,某些相对聪明的鱼(如野鲤)在复杂的自然水域久经磨练,警觉性较高,同那些小杂鱼无所顾忌地贪食,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大不一样,一旦摄食中钩、死里逃生后,在短时间内对钓组和饵料形成的记忆是不会忘记的。因此,当水中有鱼不进窝或进窝不上钩、垂钓效果不好肘,很可能是某种信号刺激或条件反射,造成鱼儿犹豫、疑惑、害怕而不敢进食,如钓线过粗、钓组晃动、钩尖外露、饵不对口或有异味,以及窝中有害鱼、螃蟹干扰,或提竿过猛、操作不当等等,经过临阵分析、判断,拢出原因后,“对症下药”采取补救措施,尽快扭转条件反射造成的负面影响,就可能使困惑局面得到好转。 鱼类的条件反射通常有剧烈的和相对缓和的两种情况:凡是钓具(尤其是鱼钩)直接同鱼体接触,使鱼被刺、出血、受伤时,鱼的反应都比较猛烈,常出现对拉、跳跃、游窜、拼命挣扎等动作,经过这样“你死我活”的较量而后脱钩的鱼,形成的条件反射记忆是比较深刻和持久的,虽然不能像高等动物那样在脑海中打上烙印,一般也不会在三五天内健忘,在对痛苦的教训区。不得不另辟蹊径,重新选点垂钓。当然,事物的;重性是普遍存在的,鱼类的条件反射有不利的一面,也存在有利的一面。比如立秋前后钓场附近玉米地里的玉米“开天花”“长胡子”,空气中散发出特有的清香味时,用清淡自然香甜宜勺嫩玉米,长时间在一处重打塘窝诱聚鲤、草等大型鱼类,使其形成“定点进餐”的条件反射,往往有鱼频频上钩,获得意外的惊喜。如果经常在有鲢鱼活动的某一宽阔阔水域集中投钩浮钓,久而久之,鱼在该本域形成了滤食浮游生物的条件反射,也会比“东一榔头,西一棒棰”找鱼上钩的效果好得多。希望志同道合的钓友避免不利的一面,争取有利的一面,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探索、提高,取得更好的垂钓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