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钓鱼网
 

钓鱼技巧大全 钓鱼视频大全

首页

钓鱼技巧大全

钓鱼视频大全

钓鱼鱼饵饵料

钓鱼鱼具钓具

 

悬坠钓新解

 

  自“台钓”传入大陆后,经过成千上万钓手的不断改进以及钓鱼媒体的大力推广,大陆钓手的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其钓法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垂钓方式—————悬坠钓。可以毫不夸张的讲,现代的悬坠钓法已经摆脱了最初“台钓”的框框束缚,成为了一种崭新的垂钓技术。但直到现在,仍有大批钓友将其称为“台钓”,部分钓友直到现在仍然用“台钓”的基本理论来指导自己的钓鱼活动,众多的钓鱼刊物虽然也展开了对现代悬坠钓法的技术性探讨,但系统性介绍悬坠钓的文章不多,而部分介绍悬坠钓的理论文章又过于深奥,使广大钓友读起来十分吃力,更使一些新钓友越读越糊涂,这促使笔者想做此文。本文试图对悬坠钓技术进行一些归纳,并在某些章节通过与“台钓”、传统钓的对比,粗略勾画出悬坠钓技术的基本特征,奉献给广大钓友。
  适应全泳层钓法的垂钓方式革命
  众所周知,在“台钓”从我国台湾省传入大陆之前,各地已经流传着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钓法流派,象“散漂底坠钓法”、“朝天钩钓法”、“包食钓法”等等,虽然这些钓法在技术细节上各有千秋,但无论传统钓的哪种钓法,多数都有其以下特点,概括起来有:底坠卧钩,铅坠的作用是使钩饵尽快落底并保持稳定;散子鱼漂或筒状鱼漂,鱼漂的作用是使水线浮起和便于观察;诱钓饵不统一,诱饵只负责诱而钓饵只负责钓。因此在攻击鲫鱼鲤鱼等底栖性鱼类时,基本上只能采取卧底坠、钩饵到底的底钓法,而对于鲢鳙等浮游性鱼类或由于气候原因离底上浮的底栖性鱼类,虽然也可以通过改变水线深度的方法适应鱼的泳层,但由于诱饵的控层能力差,钓组的灵敏度不佳,其垂钓的效果被大打折扣。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钓法传入祖国大陆并逐渐风靡大江南北,其典型的结构特点是立漂、悬坠、双钩长子线,在鱼漂的制作时将漂分成了主浮体(标身)、较细的示标体(标尾)和配重体(标脚),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使得鱼漂具备了精确平衡浮力同钓组重量之间关系以达到二力平衡的性能,也使得细微鱼讯在漂尾上得以体现,因此这种鱼漂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浮标。浮标的出现使我们不但可以将钩饵定位于不同的水层,同时还具备在不同的水层侦察到细微鱼讯的功能,为我们准确把握鱼的泳层提供了条件。但由于对鱼习性认识上的墨守成规,大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以主动将鱼引诱到半水的某一水层,而是始终认为底栖性鱼类只有通过底钓才能钓取,再加上在“台钓”传入的初期,可以选择的饵料品种不多,那些适合底钓的饵料在中上层的控层能力不足,难以使鲫鱼等底栖性鱼类长时间稳定在半水的某一水层。因此九十年代初由廖心阳先生等人传入大陆的“台钓法”仍然可以认为是一种悬坠底钓法,适应这种钓法的理论是以调4钓2为基础的灵钝变化理论,它的贡献是通过将坠悬离水底而使得钩饵也成为重浮力平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使钓手通过浮标的状态变化感知到钩饵在水下的状态,同时引进了诱钓统一的用饵理念。
  促使现代悬坠钓法全泳层攻击手段的出现,首先得益于钓鱼比赛规则的修改。在我们早期组织的钓鱼比赛,钓手的成绩是以所钓鱼获的总重量来决定钓手名次的。随着比赛规则的调整,钓鱼比赛中钓鲫鱼的记分方式变成了以尾数记分,为了检验钓手的速钓水平,比赛池中所放鱼的密度越来越大,而鱼的体型却越来越小。很多竞技钓手在比赛过程中发现,随着钓手持续不断的抛竿扬竿,钓点内雾化饵料形成了由上至下互相连接的带状诱饵区,浮标出现了在下行过程中的停顿、上顶或者加速信号,甚至有的时候浮标在还没有站起时就会出现超时翻身或加速站立等现象,把握这种时机扬竿,多数情况下会中鱼,这种现象使钓手意识到底栖性的鱼类有时候是可以上浮摄食的,特别是在某些气象条件不佳的天气里进行的比赛,如果钓手墨守成规坚持钓底,其成绩往往不如其他钓半水的钓手成绩好,通过一定的手段将鱼引离水底并钓获成了很多钓手的取胜之道。


 
推荐阅读:
 
 
温州钓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