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水域地情、水情、鱼情相当复杂,鱼的分布极不均匀,撒窝布点当然应该有针对性,钓法也应灵活多变,固守一点的战术在多数情况下效果甚差。 一、寻找鱼窝 多观察 鱼走有道鱼聚有窝。“鱼窝”是指鱼儿栖息和活动聚集之处。由于水情、地情和季节天气的不同,有些地方难觅鱼踪,有些地方鱼儿相对集中。例如有水草的地方,地形特殊的地方,在食物丰盛,氧气充足,避光、热天凉爽、冷天暖和的地方,鱼儿会感到安全。鲤鱼、罗非鱼还有拱泥土做窝的习性,把泥质水底拱出一个个小圆坑。 寻找鱼窝要一看二试。“看”是根据不同的季节,看水色、水的浑浊度、看水草的疏密,寻找草洞草隙,看障碍物、高坎、斜坡。能看到鱼星更好。试水的深浅,水底地面的凹凸、平陡,有暗草处试哪里钩饵能沉到底。另外通过试钓,寻找哪里易上鱼,哪里不上鱼,钓鱼人选择钓位钓点,实际上就是寻找鱼窝或在最佳位置做鱼窝,以便钓大鱼,钓多鱼。 二、布置窝点有讲究 多窝轮钓。能够找到天然的鱼窝当然很好。在野钓中往往需要人为地做窝(撒窝、喂窝)。符荣财钓友介绍过在钓位左前方和右前方做两个窝的方法很有道理。这种方法适宜于池塘、水库等大水面,在一个钓位钓。如果地形、草形等很复杂,例如在弯弯曲曲的小溪沟,需要做3~5个甚至更多的窝子。有的窝子尽管撒了诱饵,却钓不上一尾鱼,就是所谓的冷窝。有的窝子里鱼特别多,谓之宝窝。通过试钓有取有舍,边走边钓,多窝轮钓。 首选老窝和开辟新窝。经常有人钓的窝子是钓鱼人达成共识的战略要地。由于常有人钓,诱饵不断,招鱼聚鱼成为首选之地。但老窝子也会产生缺点。一是招来成群的小杂鱼,二是钓位附近的鱼越钓越少,剩下的鱼已成惊弓之鸟。而远处的鱼又未游来,以致最后无鱼上钩了,所以,不能死盯住老窝子,还必须重视开辟新窝。在无人钓过的钓位,很可能鱼的密度更大,容易钓。然而,在水广鱼稀的钓场,辟新窝可能发窝很慢,甚至当天不上鱼,如果经常去一个野钓钓场钓,一个不上鱼或上鱼少的冷窝子,经过几天多次的诱聚,以后又很有可能最易上鱼。冷窝里有诱饵,若干小时甚至一两天之后,游来之鱼吃饵之后,恋窝不走,冷窝也就变成了宝窝,可见冷窝和宝窝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今年春季,我常在东田坝河边坑塘里钓鱼,对冷窝宝窝的不断转化的关系实际体验特别深切。找到一个上鱼多的鱼窝,经过两三次钓之后,鱼越来越少,最后简直不上鱼了。有的冷窝子几次撒诱饵之后,某一次突然发现成了宝窝,经过几次钓之后,又不得不转移阵地。据说去年很多人在这几个坑塘里钓疯了。待我听到消息后,已是时过境迁了。来的人也少了,鱼也稀了,最后去东田坝钓鱼的只剩下寥寥数人了。我采用冷窝变宝窝,不断地开辟新窝的方法一次仍能钓到一两斤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