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鳢是一种广布性鱼类,我国各水系中均有它的踪迹。乌鳢的肉味鲜美,是人们喜食的美味佳肴,也是垂钓爱好者喜猎的对象鱼之一。钓乌鳢鱼别有一番乐趣。 乌鳢是典型的淡水食肉性鱼类,喜吃小青蛙、小鱼、泥鳅等。它的行动隐蔽,扑食凶狠,是水中的一霸,也是养殖业的一大害。乌鳢在平时单独活动,不合群。常在水草多的水域生活,漂浮在水草萋萋的水面下“晒鳞”,没有干扰时,会一动不动地伺机捕捉猎物。在繁殖期间,喜在池塘、溪流、河川、水库、湖泊的岸边水草丛中做窝“生儿育女”、繁殖后代。在这一时期,乌鳢便在窝区守护。它们对“来犯之敌”凶狠,对自己的后代却特别关爱有加,素有“最爱仔鱼类”之美名。 一、钓具 钓乌鳢鱼的竿比较独特,一般都是自制。用一根像门球棒大小、56米长的粗竹竿,在竿尖处拴牢渔线。渔线宜用进口的0.40.5毫米的粗线,其长度应略短于竿身,才能准确地把钓饵放入鱼窝内。鱼钩宜用钩门宽的1112号的长柄大钩,鱼钩直接拴在钓线的末端,不用浮漂和铅坠。 二、活食 小青蛙是钓乌鳢的最佳钓饵。用小青蛙作钓饵,关键是装钩。装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钩尖从蛙的背部穿进,沿着背脊直至蛙的头部穿出,背脊弯曲于钩弯里。蛙的两条或一条腿,用绵线绑在钓线上,呈跳跃状;二是钩尖穿在蛙的一条大腿上,这样的装钩法,蛙不但不会死亡,还能在水中游动,诱乌鳢上钩。 小鱼也是乌鳢喜吃的钓饵。装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钩尖从小鱼的背脊或鱼尾刺进,从另一侧穿出;二是鱼钩从小鱼的嘴上腭穿进,露出钩尖。这样的装钩法,小鱼不会死亡,放到水中还能游动。 泥鳅,乌鳢也喜欢吃。装钩时,钩尖从泥鳅的背脊穿进,从另一侧穿出。这样装钩,泥鳅不会死亡,放到水里还会游动,以利引乌鳢上钩。 穿在鱼钩上的小青蛙、小鱼、泥鳅,应是活的,否则乌鳢是不会问津的。 三、钓乌鳢鱼窝“三诀” 每年的59月,是乌鳢的繁殖期。在这一时期内。乌鳢总是守护在鱼窝附近,从不远离。因此,只要找到乌鳢的鱼窝下钩,十之八九便得乌鳢。钓者总结的钓青窝、钓黄窝、钓黑仔的经验,被谓之为钓乌鳢“三诀”。 钓青窝:每年的56月,是乌鳢的产卵期。这时,乌鳢成双成对地选择杂草丛生的岸边浅水区修建“新房”。因在水深1米左右的浅水区的水草丛中,水温高,有利于卵的自然孵化。乌鳢将杂草咬断,用尾将断草扫开,形成像洗脸盆大小的一个圆圆的亮水洞。由于亮水洞处在青草中,故曰“青窝”。“新房”落成后,乌鳢准备交配产卵,便在“青窝”周围转圈游动。钓者在岸边观察到“青窝”后,便可下钩。下钩时,动作要轻,不要有声响。饵钩放到“青窝”面上后,要反复上、下提动渔竿,使鱼钩上的小青蛙或小鱼或泥鳅不停地颤动或游动。这时,在“青窝”周围转圈游动且急躁的雄乌鳢便会“叭”地一口把钓饵含入嘴中,并潜入水底。这时,水面会出现气泡或“走线”的现象。此时,钓者千万不要提竿,因乌鳢的颚很坚硬,钩尖扎不进鱼嘴,若此时提竿是钓不着乌鳢的。钓者必须耐心等待片刻,两眼盯住水中的反应。当看到水中再次冒出气泡或再次“走线”时,说明乌鳢已将整个钓饵吞进口腔中。此时,要用力提竿把乌鳢钩住,然后一气呵成把乌鳢从“水晶宫”拉到人间。有趣的是:当雄乌鳢被钓走后,雌乌鳢会暂时离窝逃走,但不会远走高飞。因雌乌鳢爱窝、爱“夫”心切,稍等片刻,它又会回来找雄乌鳢、护守鱼窝。这时,钓者如前法炮制,往往雌乌鳢也会被钓上岸。若当天雌乌鳢不上钩,待二至三天后再钓,也能钓中。于是,雌雄乌鳢便双双成了“钓者”的篓中之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