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支流——滁河在南京新集段有个三汊湾船闸,那里水面开阔,由于船闸蓄水导致河面两头深浅的落差,船闸开启造成水流的变化,因此鱼多聚集,每年吸引着很多钓友在此垂钓。 大多数季节,我使用悬坠钓组施钓,效果不错。但随着天气转凉,商品饵难以激起鱼儿的食欲,而用蚯蚓却能钓得更大、更多。 水体活动的特点造成鱼儿游动踊跃,但鱼儿踊跃并不代表鱼讯强烈。鱼儿有食则聚,无食则走的现象在这种活水中更明显。我用酒泡过的米打一重窝,然后调漂找底,设定钓目,再重新开一个新窝。从上鱼开始,每钓六、七条,即补窝,再至另一窝垂钓。钓几条再补窝,决不恋窝死守。如此循环,一个窝子那怕这轮无鱼也重新补上。我想是功到自然成。而且群鱼吃钩是抡钩,爽快;单鱼吃钩挑剔,上得慢。没钓上的鱼翘着尾巴的吃相又刺激周围的鱼进窝,定时撒下的新米给鱼一个这里有食吃的印象,而且数量不多的米粒自上而下飘落下来,招鱼入窝,即使窝中有存米,一条腥香的蚯蚓落下,鱼儿也会舍弃米粒,直奔蚯蚓。 有人会说米撒多了是否会造成鱼吃得太饱而不思进食呢?首先轮钓的时间是20分钟一窝,时间很短,只要两条一两重的小鲫鱼在半分钟内将其吃光,其利索程度不亚于小鸡吃米的速度。在无水草视野开阔的水域,加上流水活鱼的因素,应该可以说不停补窝具有明显优势。多年的实战也证明了我的推测是正确的。抓住鲫鱼认逗不认静的习性,下钩后无鱼咬钩即应慢慢拎起鱼线20厘米,再松线让其自然落下。挑逗的过程中如突有拽感,可顺势拎起。在别人钓获量每天二三斤鱼,我能钓获六七斤,如果这天鱼儿好钓,钓个十斤以上也决非难事。在这种天气渐冷的11、12月份,鱼儿索饵开口幅度较小,表现在散漂(七星羽毛漂)上只是鱼漂角度歪斜,很少能看到送浮上升,加上有时浪大一点,阳光反射的影响,信号难以捕捉。别人所用的鱼漂也多数只有少许小动作,难以将其与杂鱼吃钩引起的小动作区别开来。相反我的鱼漂总能保证鲫鱼开口吃食时有1目半的较大动作,供我及时抓住。 那么造成鱼获数量差距的原因何在呢?除了个人钓技的因素,更主要的在于钓法钓组上。观察一下其他人的钓组,除七星散漂这一根本性差异不谈,仔细看看其他的也用悬坠鱼漂的钓组,发现他们只是将竞技用悬坠钓法照搬于传统钓上,还有人用5元一套的悬坠钓组。这种钓组是供人垂钓于养殖鱼塘的,双钩、空心粗尾、调4钓2。这种漂尾直径1毫米左右,挂上两条蚯蚓很难将其压下2目。即使压下2目,还有更大的问题在后面。 直接将竞技钓组应用于传统钓上时,这种照搬在鱼情就口活跃的夏季和养殖水域时很难看出与一个调校合理的悬坠钓的区别。但用在鱼儿开口小时问题就来了。两钩虽然目标大,可能有中双钩这一优势,但双钩之间不可避免存在干扰作用,特别是在使用空心粗尾鱼漂时,较大浮力难以保证钓组到达预定的钓目。下钩触底,上钩悬浮,上钩荡漾的鱼饵可能刺激杂鱼的吞食而拉动鱼漂,对大鱼的钓获会产生影响,因为多数情况下,杂鱼和小鱼总是比大鱼动作快、活跃。双钩均触底,可能导致下钩埋于底部淤泥中,不起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