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钓鱼,从词面上看,“钓”是手段,“鱼”是目的。钓鱼人因为技术的差异带来了钓鱼成绩上的优劣。回顾多年来的钓鱼实践,发现制约钓绩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10种。 对鱼的食性不了解,饵料不对路子 饵料能不能适应鱼的胃口,是获鱼量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饵料对不上路子,塘中的鱼儿再多也别想把它钓上来。特别是有的养鱼人长期使和一种食物喂鱼,使鱼儿养成了偏食习惯。所以钓鱼人在垂钓之前必须对所去的钓场有所了解,对口下饵,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当然,还有色、味、形方面的考究,效果就会更好。 人为因素的影响,鱼儿受到惊吓 受了惊吓的鱼儿在短期内是不吃饵的。因此,必须了解:在近期内,塘主有没有捕过鱼、塘中有没有灌过水、塘中之鱼是不是刚放进去的等等,这些都是使鱼受惊的因素。另外,岸边的嘈杂声、钓鱼人的扬竿声、中钩之鱼在水面的拍打声、光照下的竿影等,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 气候的突然变化,鱼儿还没有适应 气候的突然变化,会影响水温的变化,气候的温差大,水温的温差也大。因此,在短期内形成较大温差的水中,鱼儿是一下适应不了的。所以出钓之前必须考虑到天气变化对垂钓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待天气走向正常后再出钓,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钓组配置不当,不能应对鱼情 下钩之前,对塘中之鱼情要有所了解,如鱼的种类、鱼的大小、塘口的新老,以及季节的特征等。否则,有鱼也难钓上岸来。又如,老塘口,鱼都被钓猾了,警觉性相对较高,用粗线、大钩就很难钓上鱼来;再如,春季鱼头较小时和冬季钓鲫时,小钩、细线才是最佳选择。因此,必须根据鱼情来决定钓组的配置,切不可“一钩一线钓四季”,“一副钓组打到底”。 塘主喂食充足,饱食之鱼没胃口 许多的养鱼专业户,都能根据鱼的需要,定时、足量放食。刚刚吃饱的鱼没了食欲,怎么能钓上来呢?饱食之鱼,起码要等半天时间,才有进食的欲望,垂钓者必须掌握这个特点,适时下钩。 钓点方位不清,饵钩进不了窝子 “打窝聚鱼,窝里钓鱼”。可是,窝中有鱼,有的人就是钓不上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中之一,就是挂饵的钩子没有投放到位,老是在钓点外围打转转。这倒不是钓者故意所为,而是外力的作用和缺乏经验所致。施钓过程中钩饵受风力、风向的影响。有的人窝子打过以后,窝点的准确方位搞不清了。因此,在开始打窝时,一定要把“三点成一线”的三个点定死、记清。首先,要把脚下一点和对岸一点(固定目标)锁定,然后在两点间构成的一条“线”上定点打窝。 对鱼泳层不清,施钓方法不当 在同一个水体中,不同的鱼儿,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鱼的泳层都是不尽相同的。在正常情况下,草鱼、鳊鱼、鲢鱼、白鲦等都喜欢在水体的中上层活动;鲫鱼、鲤鱼等却喜欢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觅食。而随着天气和水情的变化,其泳层会有所改变。因此应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找准鱼的泳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