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雷电灾害人员伤亡的特征分析,得出雷电人身防护需要躲避的时间、时段和地形,并介绍了野外环境的雷电人身防护措施。 关键词:雷电;特征;人身防护;措施 1. 引言 雷电灾害的发生在时间、时段和地形上会呈现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通过雷电灾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进而可以为将来的雷电防护提供指导。其实,大部分的雷电灾害,特别是雷击人员伤亡灾害,当人们具备一定的雷电防护常识、掌握雷电灾害发生规律和采取防雷措施后,是可以有效控制的。对于容易发生雷击人员伤亡的野外环境,人们只要避开易受雷击的时段和地形,或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采取正确的雷电防护方法,就能够大大减少人员伤亡灾害。 2. 雷电灾害人员伤亡的特征分析 以温州市19962006年人员伤亡雷电灾害为例,对雷电灾害人员伤亡的特征进行分析。资料包括人员伤亡雷电灾害28次,雷击受伤人数56人,雷击死亡人数30人。时间资料按月份进行划分;时段资料按小时划分,时段14代表雷电灾害发生在14:00和14:59之间,时段15代表雷电灾害发生在15:00和15:59之间,其它时段类推;地形资料划分为市区、乡镇、山地、山顶、山坡、田地、河边(包括海边和塘边)、民房和工厂等9种类型。 2.1 时间特征 雷电灾害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集中分布。雷击伤亡人员56人中,49人发生在58月,占总人数的87.5%,其中5月5人、6月24人、7月3人、8月17人;在全市雷击死亡人员30人中,28人发生在58月,占总人数的93.3%,其中5月4人、6月12人、7月3人、8月9人。图1给出了人员雷电灾害时间直方图。可以看出,58月是雷电灾害最为集中的时间,其中6月雷击人员伤亡最为严重。这个结果与雷电活动的时间规律是相符合的,每年的58月正是雷暴季节。 2.2 时段特征 雷电灾害在时段上也呈现明显的集中分布。雷击死亡人员25人中,16人发生在1317时,占总人数的64.0%,其中13时2人、14时3人、15时7人、16时1人、17时3人。图2给出了人员雷电灾害时段变化曲线。可以看出,1317时是人员雷电灾害人员伤亡最为集中的时段。这个结果与雷电日活动规律是相符合的,每日的1317时是雷电最频繁并且强度最大的时段。 2.3 地形特征 人员雷电灾害在地形上分布以河边、山地、山坡和田地为主。在雷击死亡人员30人中,工厂1人、河边8人、民房2人、山地7人、山坡5人、田地7人。河边、山地、山坡和田地都属于野外环境,这4种地形的雷击死亡人数为27人,占总数的90.0%。图3给出了人员雷电灾害地形直方图。 可以看出,这个结果出自温州地区,但与全国的统计资料得到的结果是相吻合的。钟万强在《中国重大和典型雷电灾害的分析与预测》中指出,造成人身伤亡的雷击多发生在海边、河边、树下避雨处、农村田间和山坡等易受雷击的地方。 3. 野外环境的雷电人身防护措施 3.1 雷电安全法则 所有的雷暴都能产生闪电,都是危险的。 雷电经常击中距离降水10英里(16公里)之外的地方。由于人们试图等到最后一分钟才去寻找躲避场所,导致许多雷击人员死亡发生在雷暴来临之前。 听到雷声,你就处于雷击危险之中,雷电可能随时袭击你。 雷击受伤可能导致永久损伤。遭受雷击的人员中,10%会死亡,70%的幸存者将忍受长期的折磨。 听到雷声,立即到安全之处。利用3030法则进行保护:在闪电与雷声之间相差30秒时,进入安全之处,在听到最后一次雷声后再停留至少30分钟。 3.2 野外雷电人身防护措施 (1)躲避 避开易受雷击的时间、时段和地形。最容易发生雷击人员伤亡的时间是58月,最容易发生雷击人员伤亡的时段是1317时。在遇到雷暴时,应避开最容易发生雷击人员伤亡的地形,如河边、山地、山坡、山顶和田地。 (2)野外防护措施 在野外听到雷声时,应停止户外活动,尽快寻找并进入安全的庇护场所。安全场所包括具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汽车、山洞。空旷的小建筑物是不安全的雷电庇护场所,如空旷的或山顶与山坡的亭子。避免在大树下躲雨,与树木保持其高度两倍以上的距离。应关闭手机。 处于地形的低点。雷电一般击中最高的物体。 当无法找到合适的庇护场所并且雷暴距离很近时,应两脚并拢,双手抱头,蹲下身体。尽量缩小身体,减少与地面的接触,不要平躺在地面。 图4. 野外雷电人身防护姿势图 离开水面,远离河(湖、海)边。 在一起的人员应分开,相互保持一定的距离。 4. 结论 (1)最容易发生雷击人员伤亡的时间是58月,最容易发生雷击人员伤亡的时段是1317时。最容易发生雷击人员伤亡的地形,如河边、山地、山坡、山顶和田地。在遇到雷暴时,应避开易受雷击的时间、时段和地形。 (2)所有的雷暴都能产生闪电,都是危险的。当遇到雷暴时,应立即采取合适的野外雷电人身防护措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