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口鱼,又叫麻口、南方马口鱼、大口白条、白条鱼等。马口鱼有灰黑色的脊背,体侧渐变成银色,腹部则完全是银白色。口大,口裂向上倾斜,向后深达眼下。下颌前端凸,两侧凹,闭嘴时凸凹嵌合。马口鱼与蟹鱼极为相似,但有明显差别。马口鱼,体长多在15—20厘米之间,体重多在45—60克,还有更重的比蟹鱼大,比鳖鱼来,马口鱼的鳞片明显地粗大;马口鱼的嘴比鳖鱼大,这是它们最明显的区别。 马口鱼在我国比较盛产,分布极为广泛,马口鱼的繁殖能力强,所以资源非常丰富,黑龙江、松花江、鸭绿江、辽河、滦河、黄河的干流和支流、长江水系、珠江水系等大江小河,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东平湖等大小湖泊和许多水库、野塘,都是它们生活的水域。马口鱼像鲫鱼和膛鱼那样,是人们饭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马口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上层,晴空丽,波平浪静时,常见它们成群地游弋于水面,跳跃击水,不时溅起些细小的浪花。马口鱼体型虽小,但长得凶,口裂大,是小型凶猛鱼类。在自然水域,它们以水生的昆虫和小型的幼鱼为食,一旦混入人工养鱼塘,人工放养的小型鱼种将成为它们的口中餐。垂钓时,不但抢食蚯蚓等荤饵,也吞食面筋等素饵和模拟假饵。 马口鱼在58月间进入繁殖期,这点与蟹鱼相似。钓马口鱼一般先用2米左右的短竿,因为钓马口鱼要沿着溪河跋涉,长竿携带不方便。通常使用手竿或手车竿,钓马口鱼提竿动作频繁,所以竿、轮要轻。手车竿的绕线轮太重,使用不方便,一般都是使用自制的简易绕线轮,它既轻巧又可以随意调节风线长度,使用方便自如。马口鱼是小型鱼类,鱼钩不宜太大,2~3号为宜,使用直径为0.10~0.14毫米的细线为好。钓位的选择是钓到马口鱼的关键。马口鱼喜在流水中活动,尤其是沟渠与溪流交汇处的下方,因为沟渠中的流水常带来浮游生物,马口鱼常在这里停留,最容易钓到它,所以这里是垂钓马口鱼的最好的钓点。 马口鱼的钓鱼技巧有浑水钓法和清水钓法。浑水钓雨过天晴,泥沙悬浮在水中,能见度差,鱼儿对鱼线识别不清,而容易上钩。马口鱼的常用钓饵是蝇蛆,但无蝇蛆时,也可用沙壳虫。用沙壳虫作钓饵时,将虫壳剥去少许,使头露出,将钓钩钩住虫头,露出钩尖,将虫体轻轻从壳中拉出即可。穿蝇蛆时,将鱼钩从蝇蛆尾部3个孔中的任何一个孔中穿人,直至从蝇蛆的嘴中穿出,当露出钩尖时才能松手。但要特别小心,因为钩尖如果穿偏了,蝇蛆的体液溢出,会影响垂钓效果。一条沙壳虫或蝇蛆可钓数条马口鱼。浮漂与铅坠的匹配很重要。浮漂的浮力太大不灵敏,以用“七星浮漂”的1粒为好。铅坠宜小,铅坠加上钓饵和钓钩后总重量应等于或小于浮漂的浮力。水线的长度以饵钩离河床5厘米左右为宜,使之不落人水底。下钩时,将饵钩甩在流水的上端,使之顺水下流,当竿与线形成一直线时,再把竿提起甩回原来的位置,如此反复多当竿与线形成一直线时,再把竿提起甩回原来的位置,如此反复多次。一旦发现浮漂猛地往下沉,即可提竿。若提竿慢了,鱼儿便吐钩逃之夭夭。钓马口鱼,要求钓者眼疾手快,手不离竿,眼不离漂,才能鱼获丰富。清水钓在溪河水清澈时,急流的险滩处是钓马口鱼最好的钓点。因为水流急,又不停地波动,饵钩被水冲得上下左右翻动,变成了“活饵”,马口鱼很容易上钩。一旦发现浮漂下沉,一提竿,鱼儿便被钩住了。 傍晚黄昏时分,也是钓马口鱼的大好时机。此时,蚊虫大量出动,贴近水面飞行,可以看见马口鱼跃出水面捕捉蚊虫,击起一个个浪花,此时,将饵钩甩向水中,当饵钩快接近水面时,往往被鱼儿跃起拦截住,一提竿马口鱼即被钩住。若饵钩在空中未被马口鱼拦截,落向水面,在瞬间接触水面,马口鱼便会抢而食之。饵钩一旦沉入水中,马口鱼就不会吞食了。因此,要在饵钩触水的一刹那就提竿,才能钓到马口鱼。这种钓法,不用浮漂,竿长线短,使用才方便自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