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差对上钩率的影响。为了观察温度的变化温差对上钩率的影响,笔者曾经多次地去药店买温度计。很想通过测量找出水温变化的规律,但至今还尚无重大发现。不过,通过零星的总结,也积累了到一些小规律,以供钓友参考。 夜间温差值对上钩率的影响 一天中,黄昏到笫二天拂晓前,温度逐渐下降。降温的幅度有大小。我把黄昏晚上7时和笫二天早晨7时的温差值叫做夜间温差值(早晨5时可能更准确)。考虑室内温差值较小,我用的是室外的温差值。 我发现,夜间温差值与钓鱼有密切联系。晚秋、冬季、早春,夜间温差值大于5℃时,很难钓鱼。去河边,常常看到浑水变清。这是因为夜间降温多,特别寒冷,鱼儿躲在深水处不动,所以岸边水特别清。笫二天鱼儿仍觉寒冷,懒得开口。相反,夜间温差值小于2℃,鱼儿不觉得冷,笫二天正常觅食。这样的天气出钓会对上钩率有所帮助。 2007年2月20,阴雨,降温天气,夜间温差值为4℃(16~14℃),我在东兴一塘钓鱼,蒋钓友获4尾鲫鱼(半斤),我和另一位分别获4尾,2尾。第二天,夜间温差值为1℃(13~12℃),蒋又去,据说钓获2.5千克。 虽然夜间温差值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确实举足轻重。可以推想,夏季夜间温差值也同样会对上钩率有影响。不过,应是夜间温差值越大,笫二天越是好钓鱼。夏季夜间降温较多,鱼儿感觉凉爽,夜间活跃,笫二天早上适宜钓。常说的夏钓早,是普遍规律。夏钓早的上钩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夜间温差值的大小。这一点,只是推测,相信可以得到验证。 昼夜温差对上钩率的影响 24小时中温度最高值大约在下午2~3时,最低值大约在拂晓前5~6时。一天内最高与最低的温度差值越大,越难钓鱼。温差值大的主要原因是晴天有很好钓鱼,可去董家河,感觉上午还可以,中午后几乎不上鱼。8时测气温为9℃。由于照弱的多云天,容易上鱼,就是因为温差小。相反,上午10时,气温0.5℃,水表4℃,水下6℃。因为气温急速下降,水的比热大,水温降得不是很低,水底层降温更是缓慢,造成水底层温度高于水表层温度的特例。另一次是3月13照的时间和强度。 “夏钓早”。是很有道理的,夏钓晚就值得具体分析。2007年8月17晴,水层温差大。下午4时,气温27℃,水表24℃,水下30厘米处21℃,水底2米处17℃,水表水底差7℃。鱼浮头难钓。又测堰口4米水深处,温度与2米深处基本相同。 上例不仅说明了夜间温差值、昼夜温差值和水层温差值对上钩率的影响,而且也说明各水层温度呈梯形变化。平均温度等于或略高于10平均温度则难钓。通俗一点,就是一段时间的温度变化比较平稳,气温稳定,鱼儿已经适应,则宜出钓,反之,正在降温过程之中,鱼儿还不适应气温水温的变化,则不宜出钓。例如,寒潮来了以后,短时间不宜出钓,必须经过较长时间,温度比较平稳以后方可出钓。 几种温差对上钩率有影响的理论依据 鱼是变温动物。当水温发生变化时,鱼要调节自身体温去适应环境温度。这个生理调节过程,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需要消耗能量,想来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温度变化越大,这个生理调节过程时间越长,越艰难痛苦。在这个生理调节过程中,鱼有气无力,就象垂危病人,对再好的饵也不感兴趣,上钩率自然差。 另外,水层温差对溶氧影响很大。水里的溶氧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空气。空气与水表面接触,只有一点氧气可溶解于水。水表层溶解的氧气,主要通过水的上下对流而转移到水底。水上下对流的条件是上层水温低(密度大)下层水温高(密度小)。下雪天尽管温度很低也好钓鱼,正是因为水底温度高,容易对流,导致水底层溶氧丰富。但是,一般情况下,表层水温高于底层,不利水的上下对流,而这种水层温差越大,越不利于水的对流,换句话说,水层温差越大,水底层缺氧越严重。鱼那还会有什么食欲。理论和实践都说明:夜间晚差大、昼夜温差大、水层温差大、时段温差大,不宜出钓。反之,温差小,鱼儿已经调节好了自身的体温,食欲旺盛,上钩率必然高。 温差对上钩率确实有重大影响。但是,钓鱼还与很多因素有关。要想鱼获丰厚,还必须重视天气因素及水情、鱼情、钓法等等。
|
|
|